第560章会试第三场,什么叫策问?-《寒门帝师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寒门帝师第一卷第560章会试第三场,什么叫策问?二月十五那天,考生们进场时的脸色明显轻松了很多。
    若说第二场还有点忐忑的话,那第三场时,命运就已经决定了。
    徐鹤第二场时怀疑吴兴邦在搞事情,所以回去后郑重提醒了谢良才和欧阳俊二人,一定不能松懈。
    即使是第三场,也要拿出首艺的专注来写。
    到了第三场,刚搜检完坐下,没多久,第三场的试卷就发了下来。
    这会儿,就算是发卷子的小吏们,脸上也没了第一场时那种如临大敌的感觉了。
    他们笑嘻嘻地发卷,有的时候还跟考生说笑一两声,巷道里的御史和号军见到这种情况,也没人去管。
    等徐鹤拿到卷子时,试卷上洋洋洒洒好多字。
    第三场考的是【策】,一共有五道题。
    策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问题,汉朝试士,以政事、经义等设问,写于简策之上让应试者对答,所以叫策问。
    后世的名词【对策】来源就是这里。
    汉文帝前元十五年九月,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谏者,亲策于廷。
    对策者百余人,晁错考为第一,由太子家令擢升为中大夫。
    这是华夏历史上的策论之始。
    汉武帝时,诏策问贤良。
    其后公孙弘、董仲舒都以策进。
    策分为两种,对策之外还有射策。
    对策是由皇帝公开命题,让应试者回答。
    射策则将若干题目做成题签,由应试者随意抽取,抽到什么题目就回答什么题目。
    董仲舒以对策为江都相,儿宽以射策补太常掌故,都是汉代以试策衡士的着名案例。
    到了隋朝,科举试策才有了雏形。
    隋炀帝你说他是个昏君,但其实是个很有能力、很有作为的皇帝。
    他始设进士科,就是用试策取士。
    所以,科举制度刚刚开始出现时,其实策才是考试的内容。
    到了本朝,太祖提出科举中要“策以经史时务,以观其政事。”
    所以,试策在本朝时乡试、会中单独拎出来考试的重要项目。
    不仅乡试、会试要考,殿试也要考。
    一般试策,少则三题,多则五题,一般取中,四题。
    所以当徐鹤拿到试卷时看到上面的题目又傻眼了。
    第(1/3)页